解放战争时期,山西省会太原堪称最难攻克的一座军事重镇。华北解放军为夺取这座城市,前后鏖战长达六个多月,耗时远超同期其他大城市的解放战役,伤亡人数更是高达四万五千余人。这一惨烈的战况引发了一些军事爱好者的讨论:若当时由全军战斗力最强的东北野战军来执行攻城任务杠杆炒股的app,或许能显著缩短作战时间。这个假设确实值得深入探讨。
从军事部署的可能性来看,东北野战军确实存在参与太原战役的理论空间。让我们回顾战役时间线:1948年10月,徐向前元帅率领华北第一兵团及地方部队共计11万余人,向阎锡山重兵把守的太原城发起进攻。由于守军依托坚固城防负隅顽抗,加之初期我军兵力与守军相当,战事陷入胶着状态,直到次年4月在我军大规模增兵后才取得最终胜利。值得注意的是,在战役前半段,东北野战军正集中百万雄师进行辽沈战役,直至11月底前都无暇他顾。
展开剩余64%11月下旬,东北野战军完成入关,其80万大军在理论上确实可以绕过华北剿总防区直取太原。但从战略角度看,这一部署既无必要也不符合军事逻辑,因为当时华北战场的重心显然在平津地区。1949年1月底平津战役结束后,东北野战军在华北已无重大作战任务,且其在平津战役中的伤亡远低于东北战场。此时若调遣东野主力攻打太原完全可行,但最终仅派出了一个炮兵师支援,这是为何?
答案在于战场形势的变化。随着平津解放,华北解放军三个兵团均可投入山西战场。太原战役初期徐帅仅有一个兵团可用,而平津战役后华北部队可调动兵力激增至32万余人,对山西守军形成3:1的压倒性优势。加之新增炮兵师的支援,攻坚火力得到显著增强。此时太原守军已被围困半年,士气低落,在此消彼长之下,攻克太原已是板上钉钉之事,自然无需再劳师动众调遣东北野战军主力。
不过客观而言,若真由东北野战军集中主力及炮兵纵队强攻太原,确实可能大幅缩短攻城时间。东野炮兵实力堪称全军之冠,在华北作战时拥有75毫米以上口径火炮超过1200门,弹药供给充足。在三大战役中,东野炮兵在锦州和天津攻坚战中大显神威,分别仅用31小时和29小时就攻破城池(不含外围战斗)。值得注意的是,锦州守军15万,天津守军13万,均多于太原的10万守军。以东野的攻坚经验和装备优势,攻破久困之下的太原守军,预计可在三天内完成。
但这绝非否定华北解放军的战功。在徐帅卓越指挥下,华北部队克服了新兵多、经验不足和重火力匮乏等困难,其土工作战战术更成为全军典范。只是面对太原这样的坚固设防城市时,缺乏足够炮兵支援确实会导致更大伤亡。这一战例生动展现了不同部队的作战特点,也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武器装备在攻坚战中的关键作用。
发布于:天津市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炒股期货配资_杠杆炒股票_鑫东财配资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