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一书中记载了诸葛亮隐居在隆中的情景。那时,他自比管仲与乐毅,然而时人并未看好他,只有好友徐庶、崔州平等少数人对他的才华深信不疑。这一段历史充满了对诸葛亮隐忍与自信的描写杠杆交易股票软件,显现出他不同于常人的雄心与志向。
除了管仲,历史上还有许多同样令人敬仰的名相,如蔺相如、萧何、曹参等人,他们的名气丝毫不逊色于管仲。在军事上,孙武、孙膑、吴起、白起和韩信等战功赫赫的将领,他们的名声比乐毅还要响亮,青史留名,世人仰望。那么,为什么诸葛亮偏偏推崇管仲与乐毅呢?答案并非因为他们的忠诚或才华,而是因为他们的功绩。要真正理解诸葛亮的追求,便能明白他某些看似反常的行为。
管仲,最初是齐国公子纠的属下。因公子纠在争夺国君之位时失败,被杀,管仲也被俘。幸运的是,他的好友鲍叔牙将他推荐给了齐桓公,而齐桓公不计前嫌,诚心邀请他为国家效力,最终辅佐齐桓公成就了霸业。值得注意的是,管仲曾因射杀齐桓公的事件而有过“历史恩怨”,但齐桓公依然宽容待他。换句话说,管仲并非忠诚的象征,实际上,他是三国历史上有名的“三姓家奴”,他的忠诚更多是为了实现个人的理想与抱负。
展开剩余74%乐毅的经历则更为复杂。乐毅的祖籍为魏国,他家族因为攻占中山国而定居于此。后来,乐毅随家族成为了赵国人,并曾多次跳槽,出使魏国、投奔燕昭王,成为燕国的重要谋士。可以说,乐毅比管仲更为“无忠诚”——他没有对某一国家或某位君主的绝对忠诚,而是选择了更符合自己抱负的主公。乐毅的一生更多地是在寻求一个能够施展才华的舞台,而不是守住某个国家的忠诚。
因此,管仲与乐毅并没有所谓的“爱国情怀”或“为国捐躯”的精神,他们的忠诚更多是建立在个人利益和抱负的基础上,寻求合适的机会来施展自己的才华。这与“士为知己者死”的古人忠诚理念有着明显的区别。
回到诸葛亮,他虽然志向恢弘,但他推崇管仲和乐毅,绝不是因为他们的忠诚,而是看中了他们的功绩。管仲辅佐齐桓公之前,齐国的实力仅限于东方地区,无法对抗赤狄入侵,而管仲通过改革,振兴齐国,最终让齐桓公称霸一时,甚至得到了周王室的认可。乐毅则辅佐燕昭王,在燕国岌岌可危的情况下,通过一系列巧妙的战略反击,不仅保卫了燕国,还在五年内连克齐国七十多座城,极大地提升了燕国的实力,差点让齐国灭亡。
诸葛亮看重的,是这两位历史人物能够在困境中逆转乾坤、成就霸业的能力。历史上,像管仲和乐毅这样的人物都极具战略眼光与政治手腕,他们通过卓越的才智和决策,改变了国家的命运。诸葛亮显然对这种从无到有、逆转乾坤的能力十分推崇。
从某种角度来看,诸葛亮推崇管仲与乐毅,恰恰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有着深刻的关联。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天子权威衰退,诸侯割据,局势错综复杂。与管仲所处的春秋时期类似,当时齐国的实力远不如中原的其他强国,管仲通过改革使得齐国成为霸主。诸葛亮所面对的局势也是类似的,刘备所代表的汉室已经面临灭亡,只有通过一系列的战略才能实现统一。而对于诸葛亮而言,正是这种从弱到强、绝地反击的战略思维,才是他推崇管仲和乐毅的真正原因。
诸葛亮的志向并非单纯的恢复汉室,更在于追求一种超越常规、逆天改命的奇迹式成功。若没有这种坚定的志向与追求,他也不会选择投奔刘备,而非曹操或孙权。对于他而言,只有像刘备这样的明主,才有可能实现那种突破性的成就。曹操与孙权尽管强大,但他们的成功方式并不符合诸葛亮的志向。
因此,诸葛亮为何一再发动北伐,也就不难理解了。北伐不仅仅是要灭魏灭吴,更是要实现他心中宏大的理想。在当时,诸葛亮已年老,若不尽快付诸实践,便可能错过了实现目标的机会。正是出于这种急迫感,他在短短七年内发动了多次北伐,力图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自己的心愿。
诸葛亮未能完成自己的伟大理想,但他的志向与抱负却足以让后人敬佩。能如此坚定地追求个人理想,并付诸实践的人,历史上实属罕见。即使他没有像管仲与乐毅那样最终实现大逆转,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的精神,依然让人肃然起敬。
发布于:天津市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炒股期货配资_杠杆炒股票_鑫东财配资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