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举办奥运会股票交易交易,几乎所有人都会认为这是一项赔本买卖,这已经成为了圈子里的普遍看法。事实上,最惨痛的例子并不是东京奥运会,也不是里约,而是回溯到1976年的加拿大蒙特利尔。这届奥运会的亏损程度大到让当地政府背负了整整30年的债务,直到2006年才勉强偿还完毕。一个本应带来荣光的体育盛会,结果却让蒙特利尔市民在几十年的岁月里生活在沉重的债务之下,这简直成了一个带着黑色幽默的故事。
这次“巨亏”的教训,给之后每一座申办奥运的城市敲响了警钟。尽管如此,还是有不少城市继续踏进这个坑里,最近的“踩坑者”便是东京和里约。
先来说说东京的情况。2021年那场“迟到”的东京奥运会,最终的财务数据令人震惊,亏损高达428亿人民币。这个数字背后,暴露了不少“数字游戏”和突如其来的“黑天鹅事件”。当初2013年,日本在申办时为了迎合国际奥委会提倡的“节俭办奥”的口号,提交了73亿美元的预算。然而,这个数字如今回头看,简直是一种“虚假宣传”。为了使预算看起来更美观,他们有意将安保、交通和场馆后期拆除等大笔开销隐藏了起来。就像装修房子时,你只报了瓷砖和地板的费用,至于人工费、水泥和其他费用则故意忽略。结果呢?实际开支远远超出了最初的预期,最终实际花费接近200亿美元,是预算的近三倍。这导致东京奥组委与东京都政府为谁该为超支埋单而展开了激烈的争论,而民众的支持度也瞬间降到了冰点。最致命的打击还来自于新冠疫情的爆发,奥运会被推迟了一年,额外的费用直接导致了185亿人民币的亏损。尽管最终硬着头皮举行了赛事,但赛场上几乎空无一人,门票收入几乎为零。原本希望借此展示“酷日本”的形象,吸引全球游客和消费,结果连个影子都没看到。这场本应“名利双收”的奥运会,最终却成了一个巨大的财政黑洞,既没有名声,也没能带来预期的经济效益。
展开剩余68%再来看南美的里约。2016年,里约奥运会的口号是“一个新世界”,他们希望通过举办奥运推动社会变革,听起来很美好,但现实却给了他们狠狠的一巴掌。里约的账本同样难以看下去,总支出高达131亿美元,而亏损更是达到了141亿人民币。这笔巨额支出中,除了常规的场馆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外,还有一些让人无法理解的“面子工程”。例如,里约花了3亿美元在机场与市区之间修建一堵长达7公里的“遮丑墙”,目的是把贫民窟挡在外国游客的视线之外,这种无实际意义、对民生毫无帮助的花费,占了不小的预算比例。更糟糕的是,里约的治安恶化,管理混乱,导致门票根本卖不出去,超过六成的巴西民众都反对举办奥运会。奥运结束后,许多新建的场馆迅速被荒废,像皮划艇激流回旋中心,杂草丛生,成了典型的“奥运废墟”。本来想要展示社会变革,结果却留下了堆积如山的债务。
东京和里约的这些经历,几乎让“奥运必亏”成了不变的定律。也正是因为如此,当我们翻开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账本时,那上面所呈现的数据便显得尤为震撼。
说到2008年北京奥运,许多人首先想到的是那场令人惊艳的开幕式,以及举国上下的热情和激动。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在全世界纷纷为办奥运赔钱犯愁的时候,北京奥运会的运营竟然是盈利的。根据国家审计署后来的审计结果,北京奥组委的总收入达到了205亿元,总支出为193.43亿元,实现了超过10亿元人民币的结余。这一结果,在现代奥运史上是极为罕见的。那么,收入是如何来源的呢?
首先,收入的来源非常可靠。国际奥委会的转播权分成和市场开发收入就占了近一半。其次,北京的市场开发非常成功,总计超过10亿美元的赞助收入,其中不仅有可口可乐这样的全球顶级赞助商,也有中国本土企业的支持。此外,门票销售收入达到1.8亿美元,福娃等特许商品的销售收入也超过了2亿美元。这些实实在在的商业收入帮助覆盖了奥运的运营成本。
然而,北京奥运的成功不仅仅体现在盈利上。真正的成功在于它从一开始就没有在算“小账”,而是着眼于未来几十年的“大棋”。当年,为了筹办奥运会,北京投入了巨额资金,外界普遍引用的数字是约420亿美元(约2940亿人民币)。这笔钱的主要用途并非是建设那些只能使用一次的比赛场馆,而是投入到城市基础设施的升级改造中。北京新建了5条地铁线,这些线路如今已经成为市民日常出行的重要“生命线”,每天承担着数百万人的出行任务。为了迎接国际游客,北京还投入300亿人民币建设了首都机场T3航站楼,这一决策让北京稳稳地坐上了世界级航空枢纽的宝座。与此同时,超过千亿的资金用于了环境治理,2008年夏天的“奥运蓝”成为了北京人民至今津津乐道的话题。
这些投入,本质上是在借助奥运的东风,为城市发展做“补课”,它们成为了市民的长远福利。这种投资方式与里约修建“遮丑墙”那种纯粹消耗式的投入有着根本性的区别。
更令人佩服的是,北京奥运的场馆后续利用。北京奥运场馆的设计一开始就考虑到了“后路”。“鸟巢”没有在赛后变成废弃物,而是转变为地标性的旅游景点和大型文体活动的举办地,每年仅门票和商业活动就能带来数亿元的收入。“水立方”则被改造成了亚洲最大的室内水上乐园,夏天供人嬉水,冬天则转换成“冰立方”举办冰壶比赛,一年四季都保持着活跃的商业运营。
这种“一次投入,长期产出”的模式,使得奥运场馆从可能成为“城市包袱”,转变为持续创造价值的“城市资产”。
通过对比,东京和里约的奥运就像是一场16天的盛大派对,结束后却留下了堆积如山的账单和烂摊子。而北京的奥运会则像是一次战略投资,既让全世界见识到了中国的魅力,又为北京的长远发展按下了快进键。
审计署从2005年开始全程跟踪审计,确保了每一笔资金的透明和合规。93个场馆项目,通过严格的审计,成功压缩了14.17亿的投资。这样的成本控制策略从根本上避免了预算的失控。
为什么各国依然争相申办奥运会?因为奥运会不仅是一场体育赛事,它是展示国家综合国力、提升国际形象、凝聚民族自信心的绝佳平台。而是否能够将这份荣耀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红利”,考验的正是一个国家的远见、智慧和执行力。办奥运,犹如一场大考。考砸了,就像蒙特利尔、里约和东京一样,背负沉重的债务;考好了,就像北京,不仅赢得了世界的尊重,还为国家和人民留下了可持续受益的宝贵遗产。
发布于:天津市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炒股期货配资_杠杆炒股票_鑫东财配资网观点